【打桶】

入殮停棺俗稱「打捅」。

從前日本人殮屍以桶裝,故稱(打桶)。

過去的富貴人家,為擇吉日、吉地,常將棺木處理的密不透風以便停放家中,俗稱「打桶」;一般人則很少打桶。後來因社會富裕,因家屬對亡者有所不捨,希望讓亡者在家中多停留些日子,多有打桶的習俗,甚至長達一、二個月,亦稱「停柩」在堂,等待出殯,則須〝打桶〞以防臭味溢出。

現今,都市中已不採用打桶的作法,而將遺體存放在殯儀館或醫院往生室的冷凍室,在一些居家地處偏避的地方甚至還可選用移動式冷凍櫃。

【打桶準備物品】

1新米一包。

2、新掃帚一支。

3、紅包(視兒子及長孫數量)。

4入殮用品:逝者生前喜好的衣服數套、隨身飾品、紀念品等(或紙蓮花、元寶、子孫被、檀香、金剛沙)。
以上物品為一般入殮物品,如因準備物品不同請參考當地風俗。

 

 

【入殮】

 

台灣地處亞熱帶,氣溫高,一般均儘速安排遺體處理,通常嚥氣24小時內,會擇吉時入殮,以免屍體腐臭。

遺體保存方式可分為「打桶」或「置放於冷藏櫃中」,打桶方式是將遺體放置於棺木中,將其密封起來,處理過程必須小心翼翼,並考慮停棺天數、天氣溫度狀況、遺體大小等因素,以免發生漏氣或漏湯之情事,但因現今都市化之生活環境衛生考量,現今都建議使用冷藏方式處理,最簡便之方案則送往殯儀館冷藏,如居家地處偏避,則另承租移動式冷凍櫃替代,並於告別式當日再行入殮。

 

入殮分為小殮和大殮。「小殮」是指幫亡者洗身穿壽衣,一般是在死者死後的次日早晨;入殮也叫做「大殮」,台語稱之為「入木」,是將遺體置入棺木並封棺的儀式。

入殮之後的棺稱之為「柩」,在未入殮前,棺材稱為「靈櫬」。小殮之後會停一段時間再大殮,這段時間叫做“殯”。然後是等待下葬。

 

 

【大殮與棺中佈置】

入殮前,禮儀服務人員會先將水被、壽內用品整理好,才將逝者安置到大厝中。

將亡者的雙手、雙腳用長毛巾固定,由長子抬頭、女兒扶腳,其餘子女扶腰,小心放入棺材之中,或直接委由葬儀人員辦理。

傳統忌諱"人影"被壓住,須注意燈光的光源方向。

依習俗,棺內物品包括:(依家屬及各地習俗不同而決定)

1、庫錢(銀紙):放置棺木底層,目的是吸屍水,舊時有用稻草灰、炭末、木屑、茶葉或粗紙等。

2、七星板:棺底舖好庫錢或銀紙後,舊時上面會放一塊薄木板,上繪北斗七星或鑿七孔(左三右四),稱為「七星板」。七星板源於魏晉南北朝,盛行於隋唐五代時期。七星板的意義是給死者以北斗引路或方向之用,也有鎮煞之意。但流傳至今,除了部分土葬外,已少有人使用。

3、棺席(底被):在七星板上舖一層用麻、苧、白布合縫的布,稱為棺席或底被。這也是舊時或傳統土葬才有的作法,今人已不用。

4、菱角枕:是遺體入殮時的頭枕。枕頭裡面還要放銀紙、雞毛和狗毛,外覆白布及紅布,依傳統禮俗,是比喻雞啼狗吠,讓亡者知道晨昏時間。屍枕兩端高,中間凹下,形狀如菱角或元寶,故也稱「菱角枕」或「元寶枕」。

5、水被:覆蓋遺體的被子。一般以白布綴紅布,現今亦有以陀羅尼經被覆之。

6、桃枝、柳枝:供亡者往陰間路上驅狗或柱杖使用,今人多已不用。

7、過山褲:是一件褲管一正縫一反縫的褲子。供亡者在往陰間路上遇有惡鬼攔路時,丟給對方穿的緩兵之計,因褲管一正一反無法穿上,亡者可趁機逃離,今人多已不用。

8、石頭、豆鼓、熟雞蛋或鹹鴨蛋:意謂若石頭腐爛、豆鼓發芽、雞蛋(鴨蛋)孵出小雞(小鴨)才能回來與家人相聚。即幽冥兩隔,永不相見之意,現今多已不用。

9、手巾、扇子、梳子:供亡者擦汗、搧涼和梳理用。

10、金銀紙:遺體入棺後,除了以庫錢或銀紙填塞固定外,依傳統禮俗左腳踩一金紙,右腳踏一銀紙,稱「左踩金,又踏銀」,喻富貴之意。(部分地區正好相反)

11、隨身庫(金銀庫):用一白色布袋,裝入亡者初終至入殮期間,在其靈前焚燒的庫錢、銀紙的灰燼,置於棺內,稱為「隨身庫」。意思就是「亡者隨身攜帶的金庫」。

12、隨身:一對置於棺內的男女紙俑,為亡者貼身使喚的奴僕,現今多已不用。

13、亡者生前喜愛的衣服或物品。

 * 温福生命禮儀 *

臨終服務、治喪協調、塔位/牌位買賣、撿骨福遷、個性化告別式場設計、遺體修復、往生紙紮精品、罐頭禮籃花藝代訂.....。
若有任何往生服務、超度引魂、骨灰罐、牌位、塔位、撿骨、百日、對年、紙紮相關問題,歡迎來店洽詢,亦可訊息提問或電洽

歡迎於FB粉絲專頁提問或請電洽0973-645967謝謝!!

LINE ID:wenfulife  可通話

FB粉絲專頁:温福生命禮儀

店址:台南市南區中華南路一段105號

歡迎加入LINE 

https://line.me/ti/p/vIscNYc_r9

温福LINE條碼.JPG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打桶 入殮 入木
    全站熱搜

    温福生命禮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